-
来源:【云新闻】
群山巍峨,暗河奔涌,文山的喀斯特地貌下,洞穴纵横交错,神秘而危险。近日,一场汇聚勇气与智慧的洞穴救援技术交流活动在这里震撼上演。来自湖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的13支消防劲旅齐聚文山,在绝境中挑战极限,用行动诠释蓝焰担当。
此次活动,文山州消防救援支队作为承办方,高位统筹,精心谋划。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,制定详尽筹备方案,建立“主官挂帅、分管牵头、科室落实”三级责任体系。战训、通信、后勤等8个工作组协同作战,细化出12份子方案。文山州委、州政府牵头,公安、电力等多部门协同,为活动注入强大动力。文山州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,支队主官也多次现场指导,保障活动顺利进行。
活动期间,各保障组精准服务。应急通信组搭建全域网络,实现音视频实时传输;政治工作组做好思想动员,营造良好氛围;后勤保障组满足食宿、医疗等需求;宣传报道组全面展示活动成果;技术指导组联合专家驻场,确保操作安全无误。多部门内外联动,让全体队员感受到了“文山温度”。
交流学习环节同样精彩。通过战例阐述、互动问答等形式,聚焦广西百色“2·05”、泰国清莱“6·23”等经典救援案例,深入剖析灾害特性与战术运用。专家与队员们畅所欲言,既分享亮点,也指出不足,填补业务短板,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提升。一名队员感慨:“与兄弟单位交流学习,是难得的成长机会。”
实战科目更是扣人心弦,模拟真实救援场景,考验着队员们的技术与意志。燕子洞垂直百米,先锋手双绳速降,锚点组、担架手默契配合,完成“一绳悬命”救援;桃花洞深井暗河湍急,队员采用“双绳+机械升力”系统,横渡暗河营救被困群众;下水井天坑绝壁陡峭,队员利用“V型提拉系统”,克服坑内恶劣环境,救出骨折伤员;三叉洞洞口狭小,洞道迂回,队员们以“蛙人式匍匐”战术,艰难完成救援;月亮洞横向跨度大,队员创新采用“Z字型接力系统”,成功转运被困人员;子母洞环境恶劣,队员凭借专业技术,在“地心”完成伤员转运。
这些科目不仅是技能的较量,更是勇气与信念的考验。每一个动作、每一次协作,都关乎“生命”的安危。在燕子洞,岩壁湿滑如镜,队员们凭借精湛的绳索技术和无畏的勇气,步步靠近被困人员;桃花洞暗河冰冷刺骨,队员们心中只有救援的使命;下水井天坑雾气弥漫,能见度极低,队员们凭借经验和默契,安全转运伤员……
本次交流活动,创新“政府+联盟+队伍”联动模式,在复杂地形与陌生地域中,提升了实战性与挑战性。13支队伍在竞技中突破自我,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技能和精神风貌。
活动虽已落幕,但救援精神永不熄灭。承办单位将深化活动效能,加强多方联动,紧跟救援技术前沿,探索洞穴救援新路径,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,谱写洞穴救援新篇章。
云南日报-云新闻记者:黄鹏
通讯员:刘璐
责编:谢祥睿
审核:李兴文
本文来自【云新闻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举报